大沽口炮臺
大沽口炮臺是近代中國人反侵略的重要遺迹。位於塘沽區大沽口海河南岸,是入京咽喉,津門之屏障自古以來即爲海防重鎮,素有“南有虎門,北有大沽”之說。在中國近代史中,大沽炮臺更是成爲我國重要的海防屏障。大沽口炮臺最初建於明朝,清代繼續維修擴充,有大炮臺5座,小炮臺25座。對維持中國北方海防曾經起過重要作用。1859年英法聯軍入侵時,曾被大沽口炮臺的炮火重創,只得繞道北塘口進攻北京。1900年八國聯軍也受到大沽口炮臺的猛烈還擊,但終於失陷,此後基本處於廢棄狀態。近百年來,大沽口炮臺飽經滄桑,幾經興廢,他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,是中國人民浴血奮戰,抗擊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歷史見證。古往今來,無數的仁人志士到此憑吊,激發心中的愛國主義熱情。毛澤東主席解放前後曾兩次親臨大沽口炮臺,體現了偉人對大沽口炮臺的重視和關心。
1988年,大沽口炮臺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1990年又以“津門古塞”之譽被評爲“津門十景”之一,並確定爲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
1988年,大沽口炮臺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1990年又以“津門古塞”之譽被評爲“津門十景”之一,並確定爲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